中国的青铜鼎文化源远流长,从传说时代,大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至商晚周初,铸鼎工艺与艺术的设计都达到了顶峰,汉代以后随文化迁演,鼎从帝王的权利象征,转变成以纪礼为主的功能器具。但它的文化也在不断更新演变和有所进化,尤其现代企业使用则更为广泛。
鼎原是一种烹饪器,用来煮肉的。鼎又做为旌功记绩的礼器,被用于重大场合,记载盛况,并列为礼器之首,代表着“天下邦国、江山社稷”,代表这些深层的思想范畴;古代的鼎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造型,各时期是有些区别,从夏代晚期至两汉时期,鼎是用来“明尊卑、分上下”的礼器。 商周有用鼎制度,战国两汉亦用为量器。宋至明清改用黄铜铸造,多用为祭器,明清时叫香炉。
器形之别主要在耳、足、腹三个部位,规律是耳由小变大,由直耳向外侈;足由锥足而柱足、短柱足、长柱足,而后是蹄路、矮蹄足;器体由深腹而中腹,由腹底款足分裆而近平,又从半球形变回深腹。 商朝晚期、周朝初期,这段时间的铸造工艺和艺术价值达到非常高度,也是制作鼎的参考依据;商周时期的鼎分为“圆鼎、鬲鼎、扁足鼎、方鼎”四种.其中圆鼎是流行时间最长的鼎式,基本形制是腹腔圆而深,耳小直立于口缘上,三足为锥形。商代晚期的圆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