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雕在我国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是用铜料,和雕刻技术制作出的一种雕塑。而索非亚则透露,她来到中国之前特意读了一些介绍孔子这位先贤的书籍,她相信自己作品中强调的和谐之美将以这种方式,与孔子的思想境界、与展览和观看展览的人们创造完美的统一。
人物雕刻经常出现在仿古建筑中,任何古代的建筑肯定离不开人物,所以在这些建筑中都会适当的增加一些人物石雕,不过也有部分客户采用的是铜雕人物。在中国文化史上,“审美文化”虽然没有形成明确而独立的理论概念和体系,但孔子早在春秋时代提出的“兴于诗,成于乐”的思想,应该是审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表述。
分类雕塑按照材质,可分为泥塑(图2)、木雕、石雕、铜雕、瓷塑、陶雕等,在雕塑上施以粉彩称彩雕或彩塑。孔子学说是理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孔子本人的形象在宋元时期作为至圣先师也被塑造得更加完美与高大,无论是皇家朝廷,还是学林名流,对孔子都极力颂扬,对孔子的学说也极力阐发光大。
任何一种感到“熟悉”的雕塑的材料,在漫长的艺术史上都获得了相应的表现形式和法则,汉白玉雕刻的形制、手段和题材肯定迥异于木雕,青铜雕塑则充分显示了“塑”的痕迹和凝重色彩所赋予主题的纪念性,也就是说,在人类的艺术实践中,已经赋予特定材料以特定的文化色彩和象征性,这些材料的意义更多的体现在材料本身的符号意义上。释迦牟尼、耶稣、亚里士多德、老子、孔子、马克思……人类各个领域的杰出者汇聚一堂,这是曾成钢的雕塑《大觉者》。
这儿的杰出的作品,象《桌子》1944年),有些空间的意义令人回想到贾戈麦蒂的木雕《广场的模型》,但它们大部分在意图上都是具象的,可以理解到这些形象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