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这件青石雕刻的作品《自塑像》(图3)只有30多公分大,那是他心里自己的形象,浓密的头发,不服气的眼神,倔强的小胡子,我想一般观者也能体会到坚毅之气。据了解,在新洲流传有子路问津的典故,孔子遇见七岁的项橐领着一群孩童在路中垒石为城玩耍,挡住了去路。
以后一百多年,代代艺人精益求精,培育了桃源石雕玲珑精巧,长于传统艺术,讲究与实用结合的特色。沁人心脾的艺术气质、神秘动人的文化典故,无不饱含了“波茜雅”的执着与专注。
游光霖认为,虽然寿山石雕作为艺术消费品目前在福建省的消费主体还是以个人为主,尤其在当前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人们的投资欲望不强,但前景仍然比较乐观,毕竟寿山石的稀缺性和长久的生命力可以直接影响到石雕作品的价值。后者的典故来自二战前后的德国马克思主义社会批评学派,是今日时髦的文化研究的一大理论源泉。
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当数隋唐时代的陵墓石雕、墓室俑像,以及石窟、寺庙雕像,如唐朝人民创造了唐三彩四川的乐山大佛。在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也常被用来表现艺术形式如“刘海戏金蟾”,典故出自道教故事,表现为一个胸腹袒露的胖小童,笑逐颜开,手提一大串古钱,足戏三脚蟾,刘海被视为钓钱撒财之神,人们图吉利预兆生活愈过愈富裕美满。